一路西行……
发布日期:2015-03-12 20:19 【关闭】西行,从天津-西安-嘉峪关-敦煌-西安-天津。
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纠结,踏上久于心中的地方,嘉峪关、敦煌、西安,都是沉淀着历史的地方,历史学得不咋样的我却有着回望的情结。
遥远寂寞的嘉峪关
千年回眸,寻春秋,烽火不再燃城头。
梦断时空,探古幽,斯人已逝花不留。
花开花落,水东流,如今风景全看透。
嘉峪关,这遥远的关城已经失去的历史使命,寂寞地伫立在这一片荒漠中。千年伫立,掠过多少刀光剑影,多少来来往往,他依然如故。现在的人们只能站在城上眺望,迎着风,感受古人曾经的风霜。
梦幻的莫高窟
敦煌,
我来了,不欣喜,
我走了,不留恋。
如今,却依然想念,
想念那阳光下的三危山,
想念那沧桑的鸣沙山崖壁,
想念那千年的先人的遗迹。
从嘉峪关到敦煌的路上,见不到一丝绿色,干涸的大地如同缺水的母亲。十分想念绿色,给人带来生机的绿色。行车到中途遇上沙尘暴,眼看着黄沙从迎面袭来,车子只能慢行,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做警示。在这个季节沙尘暴是常事,司机与车上的人都并无任何惊奇。我便会担心到达的时间,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梦中的飞天。
走进敦煌饭店,服务员已经准备好热毛巾和口罩,看来沙尘在这里是常事了。安顿下来,便奔向鸣沙山与月牙泉,淡季依然有与我同行之人,一起在风沙中的行走。一段石路,一个人前行,并无目的,只是感受风沙中的独行,突然泪涌,这可是一直以来的流浪情结,只是前方并没有那棵橄榄树。
前一天还是黄沙漫天,第二天就是阳光灿烂。车向目的地驶去,又是一片荒漠地,三危山连绵起伏,这一切在阳光的照耀下,果真见到当年的乐尊和尚行路至此的情景,那一定身心疲惫,抬头望见阳光下的三危山产生幻觉,山峰上映出千佛。这一刻的阳光、这一刻的三危山上的天空,在心中定格。
莫高窟的游客大多是年轻人,随着导游进出于洞窟,除了抬头仰望、瞪大眼睛,就是窃窃私语。我,拿着手电,找寻着曾经看到的那些彩塑和壁画。人们总是用“大梦”来描绘敦煌,儿时的《丝路花语》的英娘与反弹琵琶,不知道何故一直留存在脑海。那是一个梦幻的地方,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地方。人因有故事而丰富成熟,地也会因为有故事而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人潮中的西安
到达西安,住在钟楼附近,下了大巴车,满眼全是人,全是灯光闪烁,似天津的滨江道。与嘉峪关和敦煌相比,真是到了现代的繁华之都,与九八年来时差异很大。因为已经是清明小长假,如家快捷酒店已经是客满,都是外地来的游客。
历史博物馆门前堆满了人,排着大长队领票,于是决定直接到慈恩寺,拜拜玄奘法师。阳光很温暖,真是很好的假日。一路行走,抬头遍是高楼,也找不见大雁塔,在繁华都市里可否还能找寻到古长安的味道?导游带着浏览了慈恩寺,除了大雁塔还有依稀的记忆,其他的多数都已是近几年修复或新作了,顿时在我心中失去了韵味,唯见那的几座塔林还带着几分古人的气息。走出慈恩寺,见广场上有一大型的雕塑——玄奘法师,老百姓习惯称他为唐僧。我这一路西行与当年法师的西行无法比拟,真经是经历磨难才能取得的,而现代技术让人越来越会享受,真经难取了。
下一站到了碑林,更完全不是当代的露天自然的状态,每座碑都被请进“屋”,被“捆绑”上,也许是为了保护吧,这让我想到了莫高窟的那些洞门。现代文明介入到历史遗迹后,用自己认为的方式进行保护。这些遗迹也便失去了远古的韵味,从此真的成了遗迹,历史就此停滞,无法再续延。我们也如同瞻仰遗容一样远观,无法与其贴近,感受那曾经发生的故事,想见那刀刻工匠的工作场景。佛教石刻馆里那些不完整的佛像,朝代久远,站在那里,慈眉善目,历经风霜。
飞机落地,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过去的四天如同千年的穿越。生活就是这样接续着,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只有当下才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