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欣导语:
匮乏,会经由反向力,成为“欲望”,执着或过度就成为“贪”。推荐此文,自我对照。[感谢原作者。]
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
这些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创伤经验或是与环境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也许你的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使你觉得你的意愿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们的作为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甚至遭到攻击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而遗留下来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很少有人能填满你所有的洞。只要对方有一点变化,或者说了某些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就会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会再度感觉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认为我有任何价值。”你感到愤怒和受伤,是因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来。因此,不满足感会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无法永远填满你的洞,特别是对方也需要你去填满他的洞。
如果能直接体验到这份失落和分离的感觉,你就有可能认清那些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能跟这份失落感中的痛苦共处,而又不试图以别的东西掩盖它,你就会感受到那份空虚。你会感受到而且会看见那个洞。如果你允许自己去体会那份不足和空虚,你就会发现自己最根本的部分,并且能一劳永逸地填满那个洞。甚至不能说是填满,而是从此清除了心中的坑洞,不再认同那份匮乏感了。这么一来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你和你早已丧失的某种本质重新连上了,以往你一向认为只有靠别人才能办得到。
我们必须在最深的层次重新经验那份痛苦,而且要贴近那个坑洞,才能看见这些记忆。我们一旦认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么,被我们遗忘的本体自然会重新活络起来。
我们内在的匮乏感很可能以愤怒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内心如果抗拒那份空洞感的话。哀伤、痛苦、嫉妒、愤怒、怨恨、恐惧——全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心中不再有任何坑洞,你就不会有这些情绪,那么剩下的只有本体了。
目的达到了,方法就可以放下了;终点达到了,道路就自然舍弃了。当一个人真正悟道,认识了终极真理,他就完全平和了,无诤了,他也就不属于某一个宗教了,但是他还是会把自己走过的那条道路指示给别人,这与立场无关。
得道的人没有立场,有立场的人一定没有得道。
——赵文竹《心安是家园》
=APP下载=
公众微信:“心灵之灯”(xinling-zhideng)
“心灵·菩提”微信号:xinling-puti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文章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友爱,一种无条件的善意
☆莫以执着对无常
☆爱,是唯一的语言
☆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
☆创伤,不可绕行
☆觅见生命中那朵祥云
☆请让我安安静静地存在
☆解读“九个思维陷阱”
☆手机时代——孤独的时代
☆克氏
☆遇见你,是这一世的命题
☆遇见你,就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