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阅读经典 >> 修慧

行者:处处无家处处家

发布日期:2015-04-30 15:50 【关闭】

行者,祖籍洛阳,生于1985年,尺八传习人、作家、古琴学子、中华文化提倡者。少年志于建立自己的人生,弃学开始流浪。杂事诸工,辗转文字。十年间两次遍走中国各地、越南、尼泊尔,目前暂居北京。

 

2001年的一天,两个星期后,行者即将迎来他的16岁生日。那天中午,他思索起读书、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的生活,忽然有些莫名的忧郁。和大多数人一样,过按部就班的人生,然后一天天的变老,直至死去,这就是存在的全部吗?是否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着自己去开启?待至傍晚,行者终于下了一个决心——他要去闯荡天下寻找答案。他把地图找来,选了7个南方城市,又用一首歌的最后一字确定了初始目的地,便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这,不过是行者十年流浪生涯的开端。在路上,他经历种种磨难。为了生存,陆续做过建筑小工、洗车工、首饰工、餐厅服务员、杂志编辑等等。在路上,他穿汉服、着草鞋,长发披肩,随身携带一支尺八,仿如唐朝穿越而来的落魄书生,又像是带发修行、浪迹天涯的隐士。他的行踪每年踏遍二十至五十余地,以四海为家,以天地为屋宇。渐渐地,16岁的少年蜕变成为了眉目清朗、气宇轩昂的男子。

 

如此的漂泊,该如何安置心中那份“乡愁”?心灵应归于何处,才能不断汲取那份前行的动力?这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在云南的美丽山谷中,在清幽僻静的寺院里,行者也曾栖息下来,读书、修习尺八、涵养心性。而在因缘流转、需要上路的时刻,他又一次次踏上不畏艰苦的旅程,把所经的磨难化作成长的精神资粮。对于他来说,每个人都走在从生到死的路上,而不管流浪还是栖居,都是为了寻找自己,成就自己。

 

2010年,行者来到北京,与友人创办了“明心书院”。今年7月,他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天上大风》,作为十年漂泊的纪念与总结。同时,他也正在北京西郊筹建“行者书院”,希望能为同道者营造一个可以雅集、读书的心灵家园。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喜欢过的诗句:“那些已知道在严寒中生活是怎么一回事的人,会在院子里辟出一小块地来,种上他们的向日葵。”

 

 

 

浪迹天涯,为了找寻真正的自己

 

 

心探索:16岁那年离家,开始流浪生涯,当时你对“家”有何感受?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初衷让你选择了离家,踏上一条特立独行的人生道路?


 者:当时的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所在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离开时,我只是隐约觉得要去探寻另一个世界了,那里会有一片新的天地,我要行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离开的原因则是小的时候,由于我上学太早(三岁多上学),没有真正的玩伴,内向而孤僻。少年时期,又一直很想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是学业完成后工作、结婚、养孩子,周而复始,还是一天天的过完一生,直到死亡?我想不明白,可又始终觉得有另外一个世界存在。所以就选择了闯荡天下去找寻答案。而且那时我觉得成年之后可以养活自己,敢做敢当,才是一个男子汉。

 

心探索:可否描述一下长年间不停行走、居无定所的生存状态?如何克服内在的孤独、脆弱和生存的危机感?这方面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可以分享吗?


 者:最初是为了看看天下有多么大,体验不同的世界里不同的事物。第一站到达的地方是广州,那时候还是使用BP机为主的年代,下了火车后一片陌生和空白。后来为了生存,做过建筑小工、洗车工、餐厅服务员、编辑、文化讲演者等各类工作,一般有路费的时候就换个地方,几乎是以四海为家了。在这期间,我每年行游约二十至五十余地,也有在一些僻静的地方隐住下来,几乎两度遍走中国各省区、越南和尼泊尔。

对我来讲,印象深刻的经历很多,却也可以说一时记不起来详细的哪件事情。因为孤独、脆弱、生存危机就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常常又不自知。如果要去谈怎么克服它,那么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吧。我只觉得,当人做好了,事情也做好了,你就会超越旧我,成就新的自我。当走过来后,就不必再去反复思量之前的任何事情。因为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不是为了流浪和旅行,而是为了找寻真正的自己。

 

心探索:对于常人来说,“家”是心灵的停泊之所,也能提供温暖的休憩和安全的庇护。在路上的十年,是否会有一些地方让你产生想要停留下来安居的冲动?


 者:当一个人经常处于安稳的境地,你会习惯于这种家的安定感。即使你想出去尝试新的生活,也不一定能完全自由起来。但是对我来说,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内心里始终想的是如何抵达我的信念,至于外在的安定的家,随遇而安就好。

所以若说安居的想法,即使有过,也是很快就忘记的。譬如在云南的一个山谷里,有湖泊和野花,也有果子,我就想在那里隐住下来,还有想过在一些僻静的寺院居住下来,匿迹埋名。但目的只是暂时的栖身,读书涵养自己。

 

心探索:这些年来,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多年的行走生涯中是否很少回家?请谈谈回家的经历。


 者:我的母亲很理解我,除了催促我要结婚,别的事情,她认为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有感情,踏实而有序。父亲觉得我要有些成就,我理解他,但是我依然做我自己。

十年间,我回过四次家。最近一次是我出版新书之前,回去看望父母,给他们买了一些家具。回家很少,一是在游历山水中,浑然不觉光阴。一是我不知如何面对故乡的物是人非。记得其中有次回家,我的一个童年伙伴已经成婚,他三岁的小女儿在我面前唱豫剧。另一个童年伙伴在路上边开车边叫住我,几乎都不敢相信是我。还有一些亲戚、朋友家的小孩,都不知道我是谁,还以为我是外地人。我当时的感怀很深。

 

心探索: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讲,爱情是一个梦。你有过追寻和实践这个梦的想法吗?


 者:爱情是感情的一种。感情不一定是你对他好,他便对你好。爱情同样如是。我认为爱情是大部分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很多人的爱都是私爱,希望别人爱她,希望找到一个值得自己爱的人。这是一个隐喻。学习善法、践行善法,帮助自己和别人,对我来说更重要。

 

 

我的心灵,就是我的家园

 

 

心探索:是从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因缘开始习尺八?尺八于你是一种心灵慰藉,是一种修行方式,还是……


 者:五六年前,当时听到尺八的声音,觉得和自己很相应。就辗转了很多地方,去找寻名师。尺八是一根竹子,也是一个朋友。关键在于我如何吹奏它,它反映出来我的内心,让我可以修养自己。几年前,我总喜欢在大海边、雪山下、古镇的河流边吹奏尺八,那是一种愉悦。但是当我回到城市,在燥热的环境中,这已经变成了一种历练。

 

心探索:有段时间你在苏州太湖边的寺院学习尺八,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者:我羡慕出家人的清净生活。在寺院借住的那大半年里,依然是我至今最为美好的一段记忆。每天跟着寺僧上早晚课,夜晚时在山上赏月,不思尘事。人生的道路却反而更清晰了,就像一种生命的过滤,一种静止之后的新生。

 

心探索:在云南束河古镇,你也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隐居生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停留下来?是否在那里有一种心灵家园的感觉?


 者:是的,那里就像一个心灵家园。当时是住在正福草堂的一个院落里,草堂主人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古琴师兄,他对于园林和古建筑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院落建在雪山附近的村子里,和旅游区相隔,不会有很多人打扰。

院落里有琴室,有书房,有禅堂,有曲水亭和走廊。草堂的匾额是沈鹏先生所题,其他为我的一个法师朋友所提。满院有各类花草,早晚可抚琴读书。在我有生之年,那是一段最为梦幻,也最有收益的生活。

 

心探索:目前你在北京创办了一家“明心书院”,是主要致力于传承和研习传统文化吗?未来准备在北京长期扎根,还是将继续行走下去?


 者:建立书院是我的最终理想。但目前与朋友合作的明心书院,实际还只是一个历练品,仅是组织雅集,组织经典读书会等。因为真正的书院,必须要自己具备深厚的道德、才学、讲学主张,周济天下。目前我的主要致力方向在于尺八与古琴,这是我接下来的几年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他,如背诵《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还有练习书法。我希望未来可以匿迹埋名一段时间,也要做好这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于何去何从,我准备在北京的西郊租下一个院子,建个行者书院,和朋友们一起雅集、读书。但也有可能找个僻静的世外之地,继续隐居下来,积淀自己。

 

心探索:总结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漂泊,你觉得生命的价值和终极意义是什么?你认为自己是否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者:人生最美好的路途不是周游四海,而是完善自己。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我的心灵,就是我的家园。这个家里一直往来许多的人,但最终将不留下任何人。我不必去刻意找寻它了。

(来自心探索)


 

——用自性之光点亮心灵之灯——

公众微信:微信号中搜索心灵之灯或“xinling-zhideng

“心灵·菩提”微信号:xinling-puti

“菩提论坛”:m.wsq.qq.com/189909283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