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5 11:16 浏览次 作者:
01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比你给孩子提供多少物质条件都重要。陪伴,不只是物质生活的需求,更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是情的需要。多少留守儿童,多少隔代生活的孩子,他们童年最需要的情的纽带断裂,也将注定一生中的心灵缺憾。给年轻的父母们一个忠告: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幼年时候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灵慰籍。
陪伴,绝不仅仅是坐在孩子身边,而是与孩子的融入,即一起玩耍,一起欢乐,一起读书,一起走进大自然……这是身心灵的陪伴。对于现在忙碌的社会,成人也是身心疲惫,难以有如此的心境与孩子相处,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要先从自我下手的。
02赏识
真心地赏识孩子,才不会盯着他的不足不放;面对孩子所谓的“问题”,不是情绪发泄,而是理性地处理。赏识教育,绝不是“你太棒了”这样的语句,而是以家长对孩子独一无二这种特性认知为前提的欣赏。
赏识,是一种引导,蕴含着智慧。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的作用,但你是否用在孩子的身上,关注他的兴起与优势,通过这种不断地赏识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开启他自身的动力?
这世上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所以,放下内心的标准,不去比较,当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到你身边时,感谢这个老天赐予的缘份,好好相爱吧。
02你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个问题来自读过这段话后的思考:“**老师够坦率,上来就问,养孩子为了什么?她说,养育孩子无非是希望他/她 将来过得好,那么,什么是过好的人生?接着,老师给了我们意味深长的总结:身心健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有助人的能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有亲密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社会奉献。”
这位老师总结得真好,但我接下来的思考是:这每一句逗之间的文字所描述的内容,都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家长接下来如何去实现那些标准?您说呢?
回归到主题,我们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人生?我的理解就是两条:一,独立;二,幸福。这位老师所总结的算是标准了。而生活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更没有完美无暇的日子,家长通常会以自己的阅历去“左右”孩子的言行,往往事与愿违。
如果你真想引领孩子拥有这样的人生,唯一的路:让自己成为智慧的父母,别无更好的选择!
04不能扔掉的信念
英国有一句名谚“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爱是一种互动、是一种传递。和谐的家庭是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孩子未来成长的基础,在温馨的家庭中,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孩子对家庭的爱,更需要相亲相爱的父母。如此圆满的家庭可能是一种奢侈,但不能因为少见而扔掉这样的信念。
这个信念的核心——和谐的夫妻关系,再追根溯源的本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身内外和谐,外界的问题迎刃而解。
05深深地拥抱
这是我印象极深的一次体验:一次心理沙龙活动中,要求所有参与者被蒙上眼,向另两个人表达情感,但只能用肢体语言。我分别拥抱了两位女孩子,第一位女孩子匆匆抱一下就忙着去完成下一个任务,当我拥抱第二位女孩子的时候,明显得感受到她的安静与渴望,于是深深地拥抱了她。她后来在分享时说,在拥抱中感受到温暖,再一次深深的拥抱时想要流泪。
中国人的内敛让父母与孩子的肢体交流匮乏,孩子幼年的时候未能得到充分的肢体接触与爱抚,由这种缺乏会产生对爱与温情的渴望,在成年后会反映到他的关系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一个拥抱、一次抚摸、一个亲吻,都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播下爱的种子。别吝啬您的双臂和时间,好好拥有与孩子共处的时刻!
06允许孩子去经历他自己的人生
不要以为自己是父母,吃的饭比孩子吃的盐粒还多,就可以自以为是孩子的老师。把自己认为的道理和经验强加给孩子,以期让他们少走些弯路,而往往事与愿违,有多少亲子关系问题都是源于此啊。正如我们走过的路留下的是自己足印,我们的经验都是自己经历的一样,孩子也需要自己去走他的路,即使有些曲折,这也是他要经历的。
父母要做的是完善自己,成为他身边无声的榜样,或者成为他温暖的港湾,永远为他敞开一扇门。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纪伯伦《先知》
【作者:平兰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