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是对爱的渴求

恨,是对爱的渴求

2015-08-08 11:17 浏览次 作者:

 

 


有若干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收到来自微信的留言,诉说各种苦闷与不解。大体的内容归于一点:情。情,被归为欲,因其是念,且是妄念。陷入其中,便是难以自拔的苦。

 

我们常说“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这说的是爱与恨的能量值大体会相等,并不是爱的反面就是恨,而正相反,恨,恰恰是来自对爱的更多渴望。

 

引用许添盛老师的一段描述:某天你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跟别人产生亲密互动,这时,你仿佛全身血液凝结,心情顿时降到谷底,心中涌起强烈情绪。

 

这强烈的负面情绪背后究竟是什么?这需要深入地观察。

 

爱恨本身就是情绪和感受,是由与“对方”的关系而产生。带来愉悦、温暖、感动,我们将其归为爱,相反,恨会引起悲哀、愤怒、冷漠等情绪。关系由双方共同构建,“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准确地说,我们并不是爱对方,或恨对方,而是这种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爱的感受或恨的情绪。


我们希求令人愉悦的关系,即爱,而当关系被断裂,这就是“与爱分离”,于是会产生悲伤,甚至愤恨的情绪,悲伤的是什么?愤恨的是什么?情绪来自于“与爱分离”的感受,与愉悦、温暖分离的感受。而对方,那个人,则成为这种情绪着陆的地方。

 

各种无端的猜嫉、所谓的背叛,都是对分离的恐慌而产生的妄念。我们会找出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来说明当下不得不的状态和情绪。细细地观察,任何理由都是在嫁接在他人身上的情绪。借口和理由,就是自身通路的障碍之处。

 

痛苦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爱不在了”“被抛弃了”“没有价值感”等等,恨,不是爱的反面,是对爱渴求的另一种表达。爱与恨,是自己和对方联结,这个联结不断,即使对方已经不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情绪也依然会在。


实际上,我们不是被对方“害死”,而是被自己层出不穷的“念头”折磨。与爱分离后的内心失衡,也是源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自我的标准。这世界就是因为“我”而生出诸多的烦恼。苦乐酸甜,一念间。

 

一念的转变,不容易,因为这里面需要放掉“自我”。在需要被外界认同和确认价值的阶段,这样的放下,的确很难。不过,真的没办法啊,我们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想要彻底断掉联结,除了接受,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接受,是变好的开始。接受以往的关系转换成另外一种关系;接受当下的存在状态;允许自己内心中“妄念”偶尔跳出来,等待它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