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3 21:05 浏览次 作者:平兰子欣
近日女友与我诉苦,由于爱人家中的事情深感委屈,她付出那么多的钱和支持,怎么连一声真诚的问候也不能获得。电话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心痛,尽管她一直在责怪爱人对她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甚至也感叹社会的不公,不过我仍能感受到“爱”仍在其中。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于是产生连结,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就是最内的一个圈层,向外延展有与领导、与同事、与朋友,再向外还会有不同的连结。这便形成了以“我”为核心的网,网上每个点之间也可能形成连结,这就是一个人的人际圈,也可以说是人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都会经历“礼尚往来”,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圈层越靠近“我”则交往越多越深,给予与回报也就成为这些关系能够取得平衡重要标准。女友就是经历了付出与接受的不平衡,从开始的付出没有回报,到多次的付出都没有回报,内心失衡也就越来越强烈,于是导致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到与伴侣的关系。
接受者和付出者双方是平等的,付出者接受,接受者付出。这种有足够“量”的付出和接受才会让我们感到富足和幸福。因此与“我”关系最紧密的圈层里“量”的付出与接受大于靠外的圈层,体会到的幸福和痛苦也会大于靠外的圈层。常有人说,“为什么最亲近的人却伤得最重!”这或许能算是一种解释。我们无法用天秤去称量付出与接受的“量”,因为越紧密的连结中“爱”的成份越多,爱的份量无法称量,无法衡量与付出与接受的是否相等,更是各自心中有爱多少而份量也就有多少,一件毛衣加上爱的份量或许超过了没有爱的钻戒。那么我们怎样来衡量付出与接受是否平衡呢?
海灵格认为个人良知有很多标准,那些让我们感到愧疚不安和心安理得的良知都是个人良知,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禁忌,因此也有不同的良知标准。除此以外,还有隐藏在爱中的社会和谐法则,被他称为系统良知,这种良知不象个人良知那样有明确的、甚至可能是成文的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系统,因为爱的介入,使得人可以突破族群的标准来取舍,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良知系统。在范跑跑事件中,当事人有自己的良知标准,究竟他的愧疚不安和心安理得各占了多少比例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他的个人良知系统有悖于社会认同的系统良知,于是他受到了太多的指责、抨击,而社会的谴责也是基于目前这个社会群体的良知系统进行的评价。有没有更客观的评价标准呢?海灵格认为那是一种我们察觉不到的第三良知,需要我们摒弃对家族、宗教、文化和个人认同的顾虑。这种良知神秘莫测,它不会遵从我们熟悉的个人良知和系统良知的法则,当个人良知和社会习俗服务于爱的隐藏的和谐和法则时,爱才能繁荣茁壮。
偶然看到这个故事:在周恩来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大旗降半旗致哀,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准升起。这在联合国从无先例,因此,有的国家大使提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然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联合国降半旗还不算,还把其他国家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说:“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去世时,联合国总部也可以为他降半旗。”听后全场默然。
周恩来的风范感染了全世界的人们,用一颗容万物的心换得了万物对他的心,包括形式上的敌人。是什么让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肃然起敬?是什么一下子让我内心涌起波澜?这或许是那神秘的第三良知在起作用,世间万物皆一心。
那这第三良知到底是什么呢?明代的心学研究者王守仁说,“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心、天理、良知等同。“吾心之良知即为天理。”心与良知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天地万物均依赖于良知而存在。个体的人看似渺小,但心中有万物,便可天人合一,这是人心修炼的最高境界。那时大概也不需要讨论付出与接受的平衡问题了,因为无所谓付出也无所谓接受。
=APP下载=
心灵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