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8 11:19 浏览次 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纪重要德语作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在东西方间架设“魔术桥梁”的伟大西方人。黑塞身后留下了“近四十部著作: 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和散文集,以及三千篇左右的评论文字。这些著作在几十年后并未被遗忘,恰恰相反,它们是以最重要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式生气勃勃地留存世间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受到广泛阅读而并非仅供研究的文学流传后世的。”(德国著名学者弗里顿塔尔语)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奖,并于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从童稚少年到八十五岁高龄去世前一日,终生从未中断阅读,可谓博览群书,而且善于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化为文学,几乎篇篇都很重要,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图柯尔斯基曾撰文评价他这方面的成就,说:“黑塞的评论性文字在德国目前并无人可与之相比拟。人们从黑塞的每一篇书评里都能够学到一些东西,甚至获益良多。” 黑塞曾说:“我死后五十年,如果在这世界某处仍有人关心我的著作,不管哪一国人从我的作品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视为己有,我也无所谓,但经过五十年后,如果我的作品早已为世人所遗忘,那这些作品就可以不必存在于世了。” 真正的教育是不寻求任何目标的教育,如同任何寻求完美的努力,其意义就在努力本身。同样,我们追求强壮的体魄、熟练的技巧和美丽,并非最终目标,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富裕、成名和有权力,其价值在自身之内,它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心,使我们活得更愉快,更幸福,给予我们内心更安全、更健康的感觉。因此,我们追求“教育”——换句话就是精神完善——也同样不是为了达到任何有限目标而必得走的艰难道路,而是为了开阔我们的心胸,提高我们的悟性,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增加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因此,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体育一样,永远同时给予我们满足与激励,永远时时处处都朝向目标,在任何地方都不停息;它是一场永无尽头的旅程,是在宇宙的节律中运行,是一种不受时空局限的生活。教育的目标不是训练提高单个人的技术和能力,而是帮助我们赋予人类的生命以意义,阐释过去,无畏地迎向未来。 试图用批判分析征服作品的欲望,大大损伤了他们全心全意观察和倾听作品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若是只满足于从一首诗或者一篇小说中提取出它在思想、政治倾向、教育或者教益上的含量成分,那么他就是只满足于小部分,而艺术的奥秘、真实以及作者的独特本质,却全都失落了。 谁若能够真正阅读一个诗人,也就是说,并不期待解决问题,并不企盼在智慧或道德上有所收获,而是单纯地乐意接受这位诗人所给予的,那么这些作品也就会以它们各自的语言给这个读者提供他所希望的任何回答了。 对于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一本好书好似去结识一个陌生人的品性和思想方式,试着去了解他,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一个人如果被一本书吸引住,开始去认识作者,去理解他,与书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时,书才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 对我而言,一本书的价值同它的名声与受欢迎的程度毫不相干。书本的存在并不像体育新闻或抢劫谋杀案那样,为了在一段时间内让每个人读,成为一个流行话题,然后被遗忘。书本要被静静地读,认真地享受,还要被爱。这样它们才会展露它们最深处的美丽和力量。 归根结蒂,优秀书籍与高尚欣赏趣味的敌人不是那些轻视书籍的人,而是那些滥读书的人。许多农妇一生只拥有一部《圣经》,也只读这一本书,却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安慰与欢乐,而一个随意购书的富翁从他那无比丰富的图书馆里却无法获得那么多。 漫不经心地、消遣式地读书恰似蒙着眼睛信步走过一处幽美的景色。我们也不应该为了逃避自己和琐碎的日常生活而读书,恰恰相反,我们读书是为了能够更成熟、更清醒地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生活。我们也不应该像胆怯的小学生走近板着脸的老师那样走近书本,也不应该像酒鬼走向烧酒瓶,而应该像登山者攀登阿尔卑斯山,或者像战士冲入武器库,我们不逃避生活,我们迎向生活。 了解黑塞
1真正的教育
2不期待解决问题的阅读
3读书是为了把握住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