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2 18:45 浏览次 作者:
我在几年前解惑时,受到武志红《家为何伤人》的影响,最近看到这一段对他的访谈,已看到他在这几年中的深入思考与对生命的探索。原想进行摘录或节选,但反复读后,觉得还是原版给大家,自己去对号,自己去品。
心探索:按照佛学来看,人生是苦,而对苦的解脱过程就叫修行。那么,作为一个心理学者,咨询中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的问题,你如何看人生的苦?
武志红:我觉得人主要面临两点痛苦,第一是人际距离太远,个人被抛弃的痛苦;第二是人际距离太近,个人被吞没的痛苦。太远,你完全感觉不到别人;太近,拼命地去占有对方,这都会产生问题。而关键是,每个人得找回自己,而不是在关系中迷失自我。很多人希望逃避痛苦,不愿意承受,就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把问题推脱给外界,给别人造成很多痛苦,导致别人逃离他,而他的痛苦反而越来越大,产生攻击倾向。对于痛苦,你往往需要直面它,观察它,和它在一起。我曾经有一些来访者,在婚姻关系中就容易把痛苦无形中转嫁给伴侣,那么就带来了家庭暴力。而咨询真正产生疗效,都是看到了痛苦,感受和观察痛苦的能力越来越好。
心探索:贪嗔痴,爱别离,求不得,都是苦。宗教把这些困难和苦都看做是修行的契机。在这一点上,宗教和心理咨询的差别和共同点?
武志红:我觉得修行和心理咨询在根本上是一样的。佛教针对修行很好的人,会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境界,但是不是很适合于一些特别痛苦的人。后者特别需要在一个觉知力很好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去穿越痛苦,而佛教的修行却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更高明的自我防御,成为他逃避问题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对于痛苦的探究更细致。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曾经举过一个案例,有一个15岁的男孩,长得很胖,90公斤,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后来通过咨询发现,原来他跟母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有一种乱伦情结。他为了逃避内在的乱伦焦虑,就把自己变得很胖,成绩糟糕,对女孩子完全没有吸引力,把性的东西排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他没有很好地处理恋母情结,我们可以帮助他分清楚和母亲的关系界限,性心理上帮助他成熟。佛教说,一切都是缘。但对缘的剖析不够细。现代心理学直接就探究家庭关系,我们的心理如何在家庭关系中发展变化,关键得找到自己的家庭反应模式,这影响了你后来人际交往的各种模式,然后通过家庭治疗找到对应的方案。当然,心理学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院派对于灵性的东西不太相信,那么灵修对其又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心探索:能在人间如意行走而又不迷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你觉得你达到了吗?在这方面,你个人有哪些修行的经验?你是如何穿越人生痛苦,修正问题错误的?
武志红:我觉得我离很高的境界还差很远。我曾经有“拯救者情结”和“好人情结”。在谈恋爱时,我找的女朋友都喜欢向我抱怨,我拒绝不了女人向我诉苦。而后来,我发现自己之所以喜欢拯救别人,主要来源于小时候拯救母亲。而老找别人抱怨的人对改变没有兴趣,她根本就是享受这种感觉,享受她是弱者,周围有一个加害者,又有一个拯救者的模式。现在,我不会在咨询时间之外听别人诉苦。做一个咨询师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手段帮到来访者,这对于诉苦者的个人成长更有效。觉察事物的另一面让我们松弛。
心探索:修行是一种对生命排疑解惑的过程,最终要达到一种智慧与静定。那么首先得看到自己的伤痛、执著与局限。在这方面,你有哪些有效方法吗?
武志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谁是你人格的对立面》,在工作坊上,我让来访者写十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然后再找出十个反义词。而这些反义词很多都出现在亲人身上。所以在你最亲近的人反而会站在你的对立面。而人恋爱的关键也是向对方学习不同,比如外向的人需要学习内向,冷淡的人可以学习热情。拜你周围的人为师,那么你就会更不容易被错误现象迷惑,堪破局限。另外,我再推荐两种有效方法,第一,关系就是一切,我们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从关系角度去衡量。你和父母的关系会展现在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了解这个局限,你就会有意识地处理好同父母的关系,以此造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而第二个方法是:世界是反的。也就是说当你看到现象A时,就相当于看到了—A。矛盾的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真正健康的人,能接受事物的两面性。如果一个人老说自己好,那么他也许对自己很苛刻,不能接受生命中坏的东西,特别是你的好是为了迎合讨好,那么就更会造成恶果。
心探索:作为心理咨询师,见到不少案例,请给我们举一两个典型的案例,来佐证心理修行的要义。
武志红:在我辅导的个案中,我发现当来访者彻底消除防御,朝我呈现一个曾经不敢呈现的关键信息,往往就是他自我改变的开始。有一个来访者,我跟他做了20来次咨询都没有特别大的收获。而后有一次,他鼓起勇气向我说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就是他找了一份不好的工作。然后我告诉他,这份工作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邪恶,我不在意。接下来的咨询中,他长舒了一口气,发生了改变。过去他一直想做一个好人,把自己绷得很紧。但说出来之后,他反而松弛了。这也证明,任何事物有A,就会有—A,当发现那个—A可以被接纳,那么内心就会平衡一些了。
心探索:有人说,修行并不是去期待事物会变得更好,而是接受事物也许会变得更坏,我们需要用悲观主义垫底,乐观主义来做事情,扩大心量,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武志红:是的,在我看来,心理健康的人既可以A,也可以—A,接纳事物的正反两面。最不健康的人对好坏都缺乏接纳度。而一般人可能就会只接受好的,不接受坏的,或者反过来。这些也都是偏颇的。就像有时候我们只想做个好人,善人,但其实在你没有回归自我之前,有些善良是做给别人看的。当你通过修行,你对内在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松弛,那么你才会产生真正的善良。就像佛陀一样,既可以达到光明,但又能了解黑暗背后的痛苦。他内在是自由的。
心探索:允许事物以它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行进,学会接受,不论正面反面,好的坏的。这似乎很难。在对事物接受而非抗拒方面,你会有些什么建议?
武志红:接受之前总是伴随着理解。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你去接受它本来的样子,允许它以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进行,那么它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改变别人是最傻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总结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父母是不可以改变的;第二,你越想改变他们,他们就会越糟糕。是的,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